"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与"现代社会追求个性"的矛盾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07:49:52
谁能给我一篇关于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与"现代社会追求个性"的矛盾

这个内容的300字小短文啊

汉服运动与工业文明

  一

  记得奥运礼服汉服提案很热的时候曾经有一些专家学者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汉服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在工业文明的现代社会,没有恢复意义......对此在下绝对不敢苟同。

  固然,汉服作为我们祖先在长期慢节奏农耕生活中创造的一类宽大休闲服饰在当今快节奏的工业文明都市生活方式中有诸多不能适应的地方(这里主要指礼服,即上衣下裳或深衣类,古代劳动者的粗布短衫实则更难推广);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时尚,便利的时装和快捷的生活方式也是当今社会发展进步的实际需要无可厚非;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祖先创造的5000年农业文明的一切成果都是无用的,至少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人文精神方面是有诸多优势的,例如:冠(笄)礼,射礼,传统昏礼,释奠(菜)礼,传统音乐等礼乐活动和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活动中汉服具有西式服装或旗袍马褂所无法替代的独特品位和重要价值,这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汉服的生命力之所在。

  另外,汉服做为汉民族的民族符号,作为华夏文明的文明标志其象征意义无可替代。这决不能用简单的XX主义或XX论来解读和理解。这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是华夏文明传承和弘扬的必要载体。

  当然,由于上述原因汉服在现代社会,至少是现阶段已经不可能成为人们日常穿着的常服,这是所有汉服运动爱好者无法回避和必须接受的事实。但是我们也要坚信汉服在现代社会依然有其存在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这正是汉服运动的动力和前途所在。

  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实际是礼乐文化。礼乐文化自周公创立后被孔子和历代儒学家所继承和推崇,其理念决定了华夏文明和汉民族的精神气质,我们很难想像如果没有周公,没有孔子华夏文明会是什么样子?

  所以汉服复兴离不开儒学,离不开礼乐文化。

  我们都知道儒学的核心是“内仁外礼”,“礼”固不用多说,“仁”的本质很大程度就是“孝悌”。《孝经》上面说:“非先王之法服而不敢服”,可见“孝悌”本身也是作为 重要的礼仪形式而存在的。穿汉服就是对祖先的尊敬,就是孝悌的形式之一。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其中“非礼勿动”就含有“非礼勿穿,非礼勿戴”的意思。